人生“归途”栖居绿色诗意间
厦门推进殡葬改革又有新动作——今年年底,首座公益性公墓人文公园将在集美区天马山开建,届时可满足市民树葬、草坪葬、花坛葬等生态安葬需求,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。
厦门是全国首批推行殡葬改革的城市,也是民政部确定的国家殡葬综合改革试点城市。近年来,厦门市积极倡导“节地生态安葬”,引导广大群众树立绿色生态、文明节俭的殡葬理念,如今厦门节地安葬率达85%,生态殡葬理念逐渐深入人心。
生态葬促进文明祭祀
走进厦门市薛岭山陵园,占地约400平方米的大花坛上,菊花、杜鹃、洋牡丹盛放,一旁设有庭院假山,潺潺的流水不绝,很难看出这是一处葬区。“看到花儿一天天长大,仿佛看到儿子也在成长,心里安慰很多。”刘女士的儿子就葬在花坛下。
刘女士说,儿子不幸过世后,骨灰在薛岭山陵园放置了3年多,得知有美丽的花坛葬,她选择把儿子放在这里。“有花草的陪伴,我想他会喜欢的。”
自2021年薛岭山陵园新增生态花坛葬服务以来,目前有43名逝者无碑深埋,在家属的见证下,陵园工作人员按照流程为逝者暖穴、灵骨入穴、撒福土、撒花瓣、填土安葬、种鲜花,让逝者融入大地,回归大自然的怀抱。
除了花坛葬,海葬也成为越来越多厦门市民的选择。2008年以来,厦门共举办集体海葬活动16次,1704名逝者的骨灰撒入大海,刘伟的母亲就是其中一员。
“母亲喜爱大海,在逝世前不忘叮嘱我们把她的骨灰撒向大海。”刘伟说,海葬那天,陵园工作人员为逝者家属准备好篮子,骨灰用红布包好放在篮子里,上面铺满了花瓣,他们集体坐大巴、乘撒海船到指定海域,将亲人的骨灰撒入大海。
“海葬的方式简约、自然、环保,从此以后,有水的地方就流淌着我们对母亲的思念和缅怀。”刘伟说。
科技赋能更“清明”
今年,“厦门云祭园”网上祭扫平台继续提供免费网络祭扫服务。2020年3月,“厦门云祭园”上线,主要为弥补一些海外华人华侨或在外工作的游子无法及时赶回厦门,或因其他原因无法参加逝去亲友告别会的遗憾。
在“厦门云祭园”,市民可进行纪念馆创建,不仅可以上传逝者音容笑貌(相册),还可以进行背景音乐更换、弹幕关闭、祭台隐藏、评论关闭等设置。祭拜者则可以在页面上选择赠送鲜花、蜡烛、元宝、灯具等各种线上祭品。上线三年来,在“厦门云祭园”采取网络祭扫的群众已达到43.6万人次。
科技赋能,温情送别逝者最后一程,厦门不仅有云祭园平台,还推出了云守灵、云讣告、代客祭扫等多种新型殡葬服务形式,为逝者家属传递缅怀与追思。
父亲突然过世,亲姐姐还在澳洲,悲伤之余,林女士陷入慌乱,怎么办?厦门福泽园殡仪馆经过研究,决定采用云直播追悼会的方式,让远在澳洲的林女士姐姐全程参与守灵祭拜和告别。为此,厦门市殡仪服务中心连夜安排人员采购直播设备、安装、测试,效果良好。
视频直播开始,澳洲的那一头,林女士姐姐双手合十,和妹妹一起向父亲三叩首,姐妹俩泪流满面。守灵当晚,姐姐一直守在视频前,对着镜头和父亲说说心里话,第二天早上的告别会,远在澳洲的姐姐全程同步参与。
父亲出殡后,林女士感动地说:“太感谢服务中心和殡仪馆了,如果没有云直播,我姐姐将内疚一辈子。人文的关怀,科技的加持,让爸爸走得没有遗憾!”
类似这样的云守灵,厦门市殡仪服务中心目前已经服务五十几起。
惠民政策让伤心事暖心办
“厦门殡葬不仅较为生态文明环保,人文关怀也做得到位。”小刘在福泽园殡仪馆工作了10多年,对此深有感触,“从到过世现场帮助逝者穿衣换洗,到协助家属办理丧事,殡仪服务中心全流程服务。闽南地区办理丧事有很多不同习俗,中心都会尽可能满足,让家属满意。”
让伤心事暖心办,厦门还不断完善殡葬惠民政策,10年来共为超过4万名无丧葬补助的本市户籍居民免除基本丧葬费用8000万元左右。推动殡葬行业回归公益属性,也是改革的初衷。据了解,目前厦门建成村(居)公益性骨灰室398个,已形成以骨灰寄存为主,骨灰撒海、花坛葬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生态安葬服务体系。
随着殡葬改革的持续深化,对殡葬服务工作提出新的要求。每年清明期间,厦门市各大墓陵园需接待祭扫市民总数超80万人次,厦门倡导安全祭扫,持续开展“鲜花换纸钱”“丝带寄哀思”等活动,带入园区的丧葬祭祀用品,各墓陵园免费集中处理或由群众自行带回。同时,厦门协调开通祭扫专线、搭建便民服务帐篷等,持续优化深化便民服务。
【原文链接】https://fjrb.fjdaily.com/pc/con/202303/28/content_261938.html